 一直以來,無論是工業控制、醫療、安防、車用,還是消費類電子,超低功耗MCU的應用都十分廣泛。而伴隨著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急速成長,半導體廠商對超低功耗MCU技術領域的關注度也越發密切?,F在,一家國內IC公司表示,他們要進入這一領域,宣稱要做中國人自己的超低功耗MCU。
這家名為上海華虹集成電路有限責任公司(華虹設計)的芯片商,是CEC下屬子公司,其一直是以智能卡和信息安全芯片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身份”為業界所熟知。所以很多人會這樣的疑問,這家IC卡芯片公司為何要做MCU?同時又如何在這一國際大廠主導的市場做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呢?對此,華虹副總經理謝文錄博士為我們一一作了闡述。
為何要做MCU?
首先,MCU有足夠的市場需求,這一點毋庸置疑;其次,MCU是一個通用類電子產品,無論應用行業如何變化發展,MCU依舊堅挺。這是進入這一市場的大背景原因。另外,謝博還表示,我們需要有自己的MCU,除了談得最多的信息安全問題,還有產業安全的因素在。譬如,實現產業自主化,可以避免我們國內產業鏈在海外供應地發生不可抗拒災害時受到影響。
為何選擇16位?
華虹在去年推出了第一款超低功耗系列16位MCU芯片,采用80C251內核,目前已經有200萬顆的出貨量。主要應用在水表、燃氣表、熱能表等工業儀表,以及血糖監測儀等健康器材和各類安防設備。謝博表示,選擇16位MCU做起點是看中其獨特的市場定位和穩中有升的市場增長率。雖然是小眾市場,但在一些特定領域,16位比8位和32位要有優勢。例如,在三表及個人醫療應用領域,有超低功耗的需求也有較高處理能力的要求,同時也有成本的限制。綜合權衡來看,16位是一個最為恰當的發展入口。
該系列產品已經配有相應開發工具,包括軟件開發平臺(Keil uVision,C251編譯器)、評估板、調試仿真器等等。
優勢有哪些?
如今,萬物互聯的趨勢使得安全問題備受關注,而MCU作為主控芯片,其安全性決定著整個系統的安全。謝博指出,對于IoT底層的安全一般涉及到存儲、外圍通訊接口、身份認證以及系統控制平臺本身的安全性。華虹在安全領域擁有十多年的豐富經驗,包括加密技術在內的一些能力都將體現到其產品及未來的整體解決方案中。
MCU與無線、電源管理等功能的集成融合已成為MCU發展的一個方向。而憑借背靠CEC的優勢,華虹有著豐富的資源。據透露,關于CEC平臺整合,我們在今年年底將能看到一個初步的結果,而在完成整合之后,華虹MCU將更有能力完成一些外圍電路的集成。
此外,便是價格和品質。謝博表示,隨著工業鏈和工藝的成熟,對比國外廠商產品,其MCU在功能、性能和品質上已經沒有太多差距。而在性價上華虹的產品會更有吸引力。
目前公司狀況及MCU的布局
據介紹,目前,公司芯片年出貨量已經達到8億顆,產品線包括IC卡芯片、雙界面卡芯片、USBKEY芯片、超低功耗MCU 芯片、智能交通產品等。歸納為三大主要業務:智能卡、智慧城市應用以及通用MCU,其中智能卡所占比重為70%-80%(市占30%)、智慧城市應用所占比重為20%,余下部分即為通用MCU。
對于通用MCU,華虹的發展規劃有三大塊:
1.超低功耗產品線。除了目前的16位,未來也會推出8位和32位的MCU產品。
2.工業控制領域。預計第一顆芯片樣品最快在年底推出,基于國內完全自主的技術。目標做“工業領域的MTK”,降低設計開發門檻,讓工程師迅速上手設計。
3.與傳統智能卡區別開的安全MCU。
展望未來,華虹希望成為國內門類最全最大的MCU供應商。然而在這一國外企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市場,面對8位和32位市場的夾擊,以及國內工程師長期以來形成的固有設計習慣問題,以16位低功耗產品作為突破口的華虹MCU最終發展會如何呢?作為工程師的你看好國產MCU嗎?
|